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观看,日韩一二区,美日韩一区,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,一二三区免费,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,韩日一区二区

  您所在的位置:康巴傳媒網(wǎng) >> 文化 >> 康巴歷史 >> 瀏覽文章

“茶馬古道”的真實含意究竟是什么?

《甘孜日報》    2014年11月17日

■ 劉述義
2014年8月23日,《康巴周末》頭版登載了一篇標(biāo)題為“茶馬古道僅僅是茶和馬的交易?”的稿子。稿子署名“達(dá)真文學(xué)創(chuàng)作工作室”。同年9月27日,該報再次于同一位置刊發(fā)了同名“作者”的一篇類似的文章。筆者反復(fù)閱讀,愈讀感受愈多,愈加覺得要寫點文字以正視聽,恢復(fù)“茶馬古道”的本來面目。
“茶馬古道”之“茶”和“馬”二字,緣起于藏語而非漢語。藏語茶叫“甲”,馬叫“打”,按藏語音譯即“甲打”,“甲打”古道或“甲打”貿(mào)易,這顯然是荒唐的;它無所指,因此,毫無意義。若按藏語意譯為“茶馬”,這聽起來很形象,像似很貼切,符合商貿(mào)表達(dá)述語,以至流傳至今,被廣為引用,最終成為“茶馬古道”既定的代名詞。實際上,“茶馬”古道是曲解,是誤傳,并以訛傳訛;其間缺乏事物內(nèi)在的聯(lián)系。這很可能是不懂藏語的學(xué)者誤解、杜撰而后造成的歷史之誤。
筆者本人在道孚縣的玉科草原工作了近十年,并學(xué)會了藏語。上世紀(jì)五十年代在甘孜藏區(qū)工作的漢族學(xué)習(xí)藏語成為一種普遍和自覺,甚至將其編成相聲,上臺表演,可以說家喻戶曉,老少皆知。筆者在此摘抄數(shù)句以呈當(dāng)時的情景:“天叫朗,地叫撒,驢叫古魯,馬叫打,酥油馬,鹽巴茶,吃飯就叫繞馬繞;太陽叫尼瑪,月亮叫達(dá)瓦,星星叫呷馬;老人叫格布,姑娘叫意姆,孩子叫呀雍;喝酒叫羌桶,喝茶叫甲桶;牛肉叫著嚇,豬肉叫爬嚇;社會主義叫喜措熱魯,資本主義叫麻叉熱魯。寫幾得幾墨那呷,繞幾共幾約那呷。”所引最后兩句的意思是:不說閑話的鄰居好,有吃有穿的家庭好。
話歸正傳。究藏漢雙語對照與藏漢歷史,藏語之“茶馬古道”或“茶馬交易”,最初實際上是指鹽和酥油的交易,而非茶和馬的交易。在藏語里,鹽的音譯和漢字就是“茶”;而酥油就是“馬”。青藏高原牧區(qū)出產(chǎn)酥油,而人類生活幾乎可以與糧食同等因而不可或缺的鹽,廣泛地出產(chǎn)于漢地。在久遠(yuǎn)的歷史長河中,中原的人用鹽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交換酥油,是生物進(jìn)化史與人類生存史的必然。
在整個雪域藏地,按藏語讀音取其地名的地方不計其數(shù)。如:拉薩即藏語“他薩”的讀音;意為菩薩居住之地。如:塔公是藏語“他空”的讀音;意為菩薩的房子,也就是寺廟。如:色達(dá)為藏語“舍打”之讀音;意為金馬。
如是觀歷史;以歷史看歷史。泛及全藏區(qū)的地名被“讀”或“譯”為“漢語”而后“漢文”,是歷史無法掩蓋的歷史事實,也是今天應(yīng)當(dāng)正視和無需回避的歷史。
 
 
  • 上一篇:在阿須草原,我淚流滿面
  • 下一篇:話說瀘定農(nóng)歷七月半

  • 永康市| 深州市| 石渠县| 麻江县| 九江县| 门源| 天门市| 克山县| 西和县| 屯门区| 金溪县| 浦江县| 潞城市| 盐源县| 大同县| 江北区| 永宁县| 绵竹市| 化州市| 通海县| 行唐县| 龙泉市| 昂仁县| 大化| 罗江县| 巧家县| 寻乌县| 汉源县| 斗六市| 晴隆县| 莒南县| 龙海市| 尼木县| 竹溪县| 富锦市| 西宁市| 扶沟县| 鹤岗市| 东乡县| 南京市| 大方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