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,奪珠寺四世活佛日洛率二十余名僧徒赴甘肅拉卜楞寺學(xué)習安多藏戲,經(jīng)半年多時(shí)間學(xué)會(huì )了音樂(lè ),唱腔,表演藝術(shù),在當地匯報演出時(shí),受到僧俗人民贊揚,演的《松贊干布》結尾部分頌詞,由日洛編寫(xiě),返回時(shí),帶回《松贊干布》劇本、唱腔、表演身段,購置了仿拉卜楞寺劇團的景片,樂(lè )器、道具、服飾。
回到本地后,1949年藏歷正月表演了《松贊干布》,當地僧俗老幼歡悅,之后日洛編導了《王子志美更登》、《仙女卓瓦桑姆》,按照舞臺表演要求,每場(chǎng)更換景片,使用樂(lè )器有鼓鈸、小鼓、笛子、胡琴、六弦琴,三弦、揚琴、笙等,唱腔因人物角色而擬定,身段也因人物需要設置。其唱腔、身段同西藏各流藏戲迥然有別,1950年春節上演了《志美更登》,《卓瓦桑姆》二劇,自此成習,每年春節均要演出。
奪珠寺原屬色達縣六十年代劃入青海班瑪縣。
1959年至"文革期間",藏戲活動(dòng)停止。
1980年,色達縣在縣各級領(lǐng)導支持關(guān)懷下,成立了色達業(yè)余藏戲團,排練了日洛創(chuàng )編的《志美更登》于"五一"演出,受到群眾熱烈歡迎。這年七月,縣舉辦的物資交流會(huì )上,演出《志美更登》,觀(guān)眾達五千,盛況空前。以后在鄰縣、鄰州多次演出,均受歡迎。
色達草原,往昔只有跳神活動(dòng),戲劇活動(dòng)只在建國前夕興起。為滿(mǎn)足群眾要求,塔洛根據藏族史詩(shī)《格薩爾王傳》之一《賽馬登位》,編寫(xiě)成劇本親自導演,承襲了安多派藏戲一些程式,根據劇情,人物需要發(fā)展了唱腔和表演身段,并在人物服飾、道具、置景方面有所創(chuàng )新。在巴塘參加省、州藏戲調演演出時(shí),獲到肯定。
之后,塔洛陸續創(chuàng )編了《取阿里金庫》(《格薩爾王傳》之一)《赤松德贊》(藏王赤德祖登和金成公主之子),《地獄救妻》,(《格薩爾王傳》之一)、還根據藏戲文學(xué)唱腔故事,改編了《朗桑姑娘》、《鄧月鄧》,創(chuàng )編了介紹《格薩爾王傳》人物之一的《嶺國七員勇將》片斷。這些劇目,塔洛親自參加編導、演出。他在編導中溶入本地曲藝、舞蹈藝術(shù),均據劇情需要創(chuàng )作改編設計,故色達藏戲已獨具一格,自成一派。
自1981年以來(lái),色達藏戲團由副縣長(cháng)塔洛任團長(cháng)兼編導,以后曾應邀,派人或親去果洛藏族州甘德縣,及本州丹巴縣教授色達創(chuàng )作改編的劇目。
1997年秋,塔洛去錫金拜謁其經(jīng)師土巴活佛。首城甘托克土丹多昂卻林佛學(xué)院(紅教寺院)聞塔洛在色達組織編導藏戲頗有成就,住持邀請他去該寺傳戲,塔洛欣然前往。該院組織僧徒學(xué)子(扎巴)在塔洛指導下習練《赤松德贊》。戲排練成演出,錫金文武官員大都前往觀(guān)看,演出兩場(chǎng),有觀(guān)眾萬(wàn)人,當地稱(chēng)為盛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