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孜日報 2022年06月24日
◎湯勇 潘敏
道孚縣扎巴鄉民居
道孚縣鮮水河與紐日河會(huì )合的地方,沖出一條神秘的大峽谷——扎巴大峽谷。這里山高坡陡,河谷深幽,人跡罕至。生活在峽谷中的人們至今仍保留著(zhù)“男不娶、女不嫁”的走婚習俗,故又被稱(chēng)為“全世界第二個(gè)母系社會(huì )走婚習俗的地區”。
因受地理條件限制,扎壩鄉民居與道孚縣城附近民居外觀(guān)上有很大區別,此次我們的采集地點(diǎn)選擇在扎巴鄉巴厘村。這個(gè)村落歷史悠久,扎巴傳統文化氛圍濃郁,第一屆走婚習俗爬墻比賽就是在這里舉行的。本地傳統民居建筑也保留較完整,由于不屬于文保單位,在不久的將來(lái),這個(gè)地方將成為水電開(kāi)發(fā)的淹沒(méi)區,本縣文化旅游局對此束手無(wú)策,我們也深感遺憾。但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盡量準確地測量它的外觀(guān),并永存于我們的建筑數據庫里。
我們采集的兩棟建筑,房屋主體都是五層,用片石砌成,墻體筆直平整。其中一棟建有碉樓,房屋與碉樓相連,外形堅固而富有層次。有高碉的一棟比碉房高出三層左右,從建筑形制上感覺(jué)和丹巴建筑一脈相承,但建筑頂部四角片石的安放形式同丹巴略有不同,感覺(jué)較為夸張。據當地人講,略為向上斜伸出的黑色石片,象征展翅欲飛的大鵬翅膀。其次,在房頂四角還安放白色石頭,表現其白石崇拜的信仰習俗。另外在特定的時(shí)間段,房屋主人還將采集本地山上白色和灰色的泥土制成泥漿,間隔較均勻的從房頂沿墻面澆注下來(lái),在建筑表面形成白色、灰色相間的豎條紋獨特裝飾,主要出于祈福禳災目的。另一個(gè)特點(diǎn)較其他地區不同的是,由于當地盛產(chǎn)黑色片石,所以很多地方都用到它,比如用作地面鋪設、道路和地邊隔斷、屋檐防雨、甚至當作室內樓板基層,頗具地方特色。
道孚縣城郊鄉民居
本書(shū)收錄的道孚縣城郊鄉米申芝住宅已不存在,其建筑資料來(lái)源于葉啟燊先生所著(zhù)的《四川藏族住宅》一書(shū),該建筑相比道孚現在的建筑已不具備典型性,收錄該建筑相關(guān)資料的主要原因是為當地的古老建筑再做一次歷史記錄。由于道孚地理位置處于橫斷山脈鮮水河斷裂帶,道孚縣民居建筑普遍由以前的夯土建筑逐漸演變?yōu)楝F在以木結構為主的崩科房,而古老的夯土建筑技藝已逐漸消失。
丹巴縣民居
丹巴縣位于甘孜州東部,地處大、小金川(河)下游,大渡河上游。與阿壩州的小金縣、金川縣、本州的康定縣、道孚縣相鄰。幅員面積0.56萬(wàn)平方公里。境內高山對峙、峰巒重迭,峽谷深邃,溝壑眾多,大渡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,切割高山,立體地貌顯著(zhù),是川西高山峽谷的一部分。
丹巴,取丹東、巴底、巴旺三土司音譯漢文首字為縣名,故名丹巴。戰國時(shí)期,奴隸制蜀國統治四川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帶,縣境屬其轄區邊緣。秦統一天下,縣境域為蜀郡邊徼;漢屬西羌;隋為嘉良夷地;唐屬羈糜金川州;后吐蕃勢強漸次東侵,縣境東西嘉良及金川州等地被侵占。宋仍置東西嘉良州;元分屬土司管轄;明代沿襲元朝的土司制度;縣境屬金川演化禪師、明正土司分管;清代,先后冊封巴底、巴旺、丹東革什扎土司、明正土司、小金土司,縣境分別受其控制;民國二年(1913年),建置丹巴縣;民國二十八年(1939年)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;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;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。
被譽(yù)為“千碉之國”的丹巴縣,石砌技藝是相當高超,至今仍保留著(zhù)世界上為數最多的古碉建筑。許多古碉歷經(jīng)風(fēng)雨、地震的考驗依然千百年屹立不倒,堪稱(chēng)石砌建造的奇跡。除古碉建筑外,丹巴的民居建筑可謂是當地的又一風(fēng)景線(xiàn),傳統的丹巴民居大多為石木結構,主要用當地的天然石材砌筑而成,每棟民居外觀(guān)立面層次豐富,著(zhù)名的甲居藏寨、土司官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為世人所矚目。
丹巴傳統民居一般修筑五層或更高,隨房主的經(jīng)濟狀況和社會(huì )地位而定。底層為畜圈;二層為鍋莊、廚房、儲藏室;三層和三層以上設經(jīng)堂、住房和客房及其他用房;最頂上一層或為兩面墻體的小敞房,或為四面墻,一方開(kāi)小門(mén)的小經(jīng)堂。房頂倚上方一面及兩側按石碉頂端的砌法,筑有高尺許的矮墻和煨桑用的塔型小石窟。
最新消息